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熏陶的传统东方社会,非常重视以父系血缘为中心的家族传承体系。梁启超先生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这种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使得传统东方民族非常重视以家庭为本位的姻亲关系和生育功能,婚姻的结合并非因为现代意义的「爱情」,而是为了传宗接代。古人的头脑里面也没有「同性恋」或者「异性恋」的概念。尽管同性情欲依然属于少数群体,男性只要能履行娶妻生子的义务,那么他好男色还是好女色,只是他个人的选择。「龙阳之好」「断袖之癖」等等称谓由此而来。
正因如此,当代中国也没有任何针对同性恋的立法。由于「龙阳之好」被看做是男性在情欲喜好上的一种选择,故在「谈性色变」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表现;80年代以来的中国人又往往将同性恋斥为西方文化对传统道德的颠覆。殊不知在古人眼中,与女色相对应,帅哥风流只不过是某些男人的一种雅癖,古人所谴责的,只是饕餮放纵的性事而已。
如果我们一定要谈传统,那也只能讲,与其说是同性恋破坏了传统道德,倒不如说是承袭了西方核心家庭结构的现代中国人,违背了父辈传承的复式家庭结构及其对应的伦理文化。
改编自『北京故事』的电影『蓝宇』本是有机会去表现传统的同性恋情和现代异性恋核心家庭价值观为主导的伦理文化之间的碰撞。
只是在香港的父权团体和基督教家庭联盟看来,如实描述林静萍的情节必然有「丑化」女性/妻子形象的危险,导演关锦鹏因此做出了删除与林静萍有关情节的决定(请参考关锦鹏就『蓝宇』删除林静萍情节所做的访谈)。
当然,这样一来,也就大大削弱了原著『北京故事』对主流文化所具有的批判性力量。
所幸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电影人,倒是秉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拍出了几部探讨传统同性恋情与现代家庭伦理之间关系的电影。由于日本同样深受传统儒家伦理的影响,故对于中国观众来讲,日本同志遭遇的伦理困境可说是感同身受。
其中最受认可的一部电影,大概就是『三心两性』了。
『三心两性』讲述一对男同志伴侣和一个异性恋女子尝试建立一个三人行家庭的故事。这对同性伴侣,从外型气质而言,有着较为明显的攻受角色之分。为了照顾中国同志的称谓习俗,这里姑且将攻称为「哥哥」,将受称为「弟弟」。这一对哥哥和弟弟之间偶然邂逅,发生了一段彼此胶着的亲密情感。
导演桥口亮辅对于同志情感的艰辛不易有深切的体验,影片一开始,便叙述了弟弟在同志圈中情感寻觅的坎坷。在一些壮男同志那里,弟弟只是他们的性伴侣而已,玩过就可丢在一边。影片开始就有一个镜头,一夜情之后的弟弟带着一种饱含期待而又惶恐的神情目送昨夜与他交欢的男人绝情地离去。
由此可以想见弟弟遇到哥哥之后的惊喜,在弟弟眼中,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对象的男人,他不仅外型高大俊朗,且有一颗善良忠厚的心。他一夜温存之后并未急着离开,还会在阳光下护送弟弟去上班。
一路走来,两人脸上洋溢着春风般新鲜明净的微笑,彷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而陶醉。某天清早,弟弟在为哥哥倒咖啡的时候,就连咖啡从水杯里满溢出来也浑然不觉。恋爱中的男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体味着爱情甜蜜的滋味。
好男人也是女人们争相竞逐的对象。
有两个女子均看上了俊朗且厚道的哥哥,并开始介入他们之间的生活。有趣的是,与父系文化的主流性别角色规范相对应,这两个女人也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气质的女性。
想为哥哥生一个孩子的是一个与传统女性角色规范格格不入的女子,她绝对不能被称为淑女,生活邋遢不说,私生活更是乱七八糟。可以说,任着个性生活的她在异性恋的世界也是一个绝不讨好的边缘化角色,直到她遇见哥哥。
按她的说法,这个男人有着一双做丈夫和父亲的眼睛。她被这个男人打动,开始留神观察他,并终于在哥哥的身上看到了她未来孩子的身影,于是,她找到哥哥,很坦率地表示想和他生个孩子。
另一个小姐则代表着一个符合传统女性角色规范的形象,而她也在哥哥面前努力扮演着一个小女人所应有的风情。
她小鸟依人,娇柔动人,她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如何在哥哥面前表现小姐脾气,也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小女人的柔弱一面,以此来激发哥哥对她的保护之情。可以说,这个小姐姐大有取弟弟而代之的架势。
但是,尽管她可能比弟弟更懂得察言观色和揣摩人意,但她却没有弟弟骨子里诚挚的淳厚和单纯,也没有弟弟所具有的那股发自天然的对世道人情的天真和烂漫。她的娇俏和小巧,她的女孩子气,有太多人工刻意的痕迹(跛脚可能是导演从女权理论的角度对此类被父权体制塑造的身份角色的一种隐喻)。
导演对于如弟弟这样被主流两性规范所边缘化的柔弱男性有着一种深切的体贴和怜爱,对于主流道德所认可和维护的角色则保持着一种客观的清醒。他知道父系主体的视野有太多自以为是的盲点,而他要做的工作,就是用他的摄影机将这一缺失的视点补上。
一个是同样流离于主流道德之外,想为他生一个小孩的女人;一个是符合传统「贤妻良母」气质与规范,想和他建立一个被主流认可的体面家庭的小姐;一个是与他情投意合,却不能带给他主流归属感的「弟弟」……面对三个人的情感追求,该何去何从?很显然,哥哥内心做父亲的渴望和热情被两个女人点燃了。他也因此陷入了犹豫不决的徘徊之中。
当然,这也牵涉到单身者或者同志伴侣生育权及领养权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很多西方国家仍然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反对同志家庭的一种激烈观点是,没有母亲的家庭是缺失的,而男性被认为是具有比女人更强烈的攻击性,小孩交给单身男性或者同志男性抚育是极为危险的。
法国政治学者西薇安娜曾发表一系列讨伐同性婚姻的文章,其主要观点在于认为男女二元性别角色是构成法国文化的基础,而男女二元角色是透过异性恋欲望的满足获取。这又一次涉及到对两性性别认识的问题。
现代性别研究已经证明:性别和性取向一样,有一个类似光谱递进的连续性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向其发问:那些自愿扮演传统女性性别角色的男性是否能享有和异性恋家长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比如从荷兰儿童电台走出来的那个歌唱『我有两个爸爸』的少年,面对台下的观众,他的眼神是如此坦然、平静,歌声里流露的,是男孩对两个父亲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深情。事实证明,即使是养育并非出自血缘关系的养子,同志也同样能尽职尽责地扮演父母家长的角色。
再有,男人有没有生育权?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男人也为生育贡献了他们的精子,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对子女表现出来自父母的关爱和责任意识呢。
瑞典电影『养子十五岁』的同志父亲领养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孩,在伴侣缺位之际,独自一人同时承担及履行传统异性恋家庭中父亲及母亲的双重角色及责任,且为了孩子忍受流言蜚语带来的各种伤害。这位父亲也通过对小孩付出的爱得到孩子内心的真正认同。事实证明,同性家庭的小孩也可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及身心的健康成长。
前面说过,日本男同志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如何将其选择的同性恋情和传统伦理所要求的家庭义务统一起来。在传统家庭看来,由血缘关系缔造的家庭才是合理的稳固建构。为此一些日本同志影视剧煞费苦心地为同志伴侣的家庭找到一个看起来比较合理的元素,也就是女人和孩子。比如『同窗会』,比如『星闪闪』,都有妻子接纳了丈夫的同性恋情,以此来保全她的爱情和家庭。
虽然我们都知道现实中这样的机率可说是微乎其微。
导演桥口亮辅以自身的体察,对于血缘姻亲关系的合理性和稳固性都提出了他的质疑。在『三心两性』中,哥哥也有一个亲哥,这个亲哥能理解他弟弟的抉择,并给予他以诚恳的理解和祝福。但有一天亲哥却不幸遇故身亡,嫂嫂在丈夫去世后不久也带着女儿改嫁他人,一个曾经其乐融融的传统家庭就此土崩瓦解。
嫂嫂对亲哥的「背叛」、家庭一系列的变故,无疑给「哥哥」的心灵以巨大的冲撞,一直在同志恋情和传统家庭之间犹豫徘徊的哥哥不得不重新梳理他对于人生和家庭的思考。那一段在河边长时间的沉默和反思,既是导演留给剧中人的,也是面向我们每一个观众心灵的诘问。
很明显,血缘姻亲的关系不一定就是稳固的,也不一定意味着深情,维系它的力量,也不一定是合理的,甚至可能伴随外人不知的利益或者无奈。
于是在电影的结尾,导演怀着对边缘人真挚的同情和理解,让哥哥和弟弟,以及那个同样被主流边缘化的女人,三个人共坐在了象征着一家人温暖的火锅旁,哥哥做出了他对于感情忠实的抉择,善良的人们终于收获了他们本应享有的团聚和亲情。
或许,他们今后也会有一个孩子吧?我相信弟弟会把哥哥的孩子也看作是他的孩子,因为,他是如此地深爱着他。
『三心两性』是一部尊重东方传统伦理的电影,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为片中善良的边缘人结下一个家庭的同时,也深刻反省了东方民族所看重的血缘姻亲关系,更将不符合传统性别角色理念的男性和女性与主流性别的视野互相对照,由此照见了边缘人内心的纯善和光亮。
这是一部真正领会了传统儒家文化「仁爱」精髓的电影:它尊重传统,但不盲从,它有它独到的见解,有其自圆其说的逻辑,更有对生活细致娴熟的揣摩,由此,导演用微温而持久的火候为我们熬出一锅与以往同类题材的日本影视相比滋味更地道也更新鲜长久的火锅。🌈
相关推荐